角色选择需要兼顾攻击、防御和辅助功能的平衡搭配。攻击型角色应当优先考虑高爆发伤害和范围输出能力,这类角色通常具备强力单体或群体攻击技能,能在短时间内对敌方造成大量伤害。防御型角色的选择标准是生存能力和减伤效果,高生命值与防御加成的角色能有效吸收伤害保护队友。辅助型角色则需要关注增益效果和控场能力,包括治疗、属性提升和敌方减益等技能。合理的角色组合可以形成互补,使阵容在持久战和速攻战中都能保持优势。
培养方向对角色在血战中的表现至关重要。攻击型角色建议重点提升攻击属性和暴击率,确保输出最大化。防御型角色应当优先培养生命值和防御属性,同时适当兼顾反击能力。辅助型角色则需要平衡内力与速度属性,保证技能释放频率和效果持续时间。装备选择上,攻击型角色适合搭配增加伤害的武器和饰品,防御型角色需要强化防御的护甲,辅助型角色则要考虑缩短技能冷却的装备。资源分配时要注意避免平均主义,核心输出和主力防御角色应当获得更多培养资源。
攻击型角色通常放置在先手位置,利用先攻优势快速削减敌方战力。防御型角色适合放在中间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保护作用。辅助型角色一般置于后排,避免过早被集火消灭。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敌方阵容调整站位,例如面对高爆发阵容时,可以将防御角色前置吸收伤害。角色之间的缘分加成也需要考虑,尽量激活更多缘分效果来提升整体属性。站位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根据实战情况灵活调整。
血战中的属性加成选择策略也很关键。攻击加成是最优先考虑的属性,能显著提高输出效率。防御加成对阵容的稳定性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在后期关卡中。生命加成在特定情况下很有价值,尤其是对防御型角色而言。内力加成通常优先级较低,除非是依赖技能输出的特殊阵容。加成比例选择上,高百分比加成虽然消耗更多星星,但带来的提升也更明显。要注意平衡不同属性的加成,避免单一属性过高而其他属性不足的情况。
实战中还需要注意阵容的持续作战能力。具备自我恢复技能的角色在持久战中表现优异,可以减轻辅助角色的治疗压力。拥有控制效果的角色能有效打乱敌方节奏,创造输出机会。某些特殊技能如无视防御或百分比伤害在应对高防御目标时效果显著。阵容的适应性也很重要,要能应对不同类型的敌方组合。随着游戏进程推进,角色培养程度提高,阵容也需要相应调整优化,保持竞争力。